一、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
4月8日,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天津大学主办,主题为“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旨在新工科建设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挑战、机遇与路径深入研讨,形成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计划。建设发展新工科,要主动面向未来,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1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2问技术发展改内容、3问学校主体推改革、4问员工志趣变方法、5问内外资源创条件、6问国际前沿立标准。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内涵建设,形成新工科建设发展体系,充分体现“五强化”:一是强化新工科人才质量的核心定位;二是强化一流工科公司产品的评价导向,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办出一流水平;三是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四是强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追求;五是强化面向未来和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八育人”:1教书育人、2科研育人、3实践育人、4管理育人、5服务育人、6文化育人、7组织育人和8协同育人。
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
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 2020 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3.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学里”。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员工介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强化工科员工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4.问员工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加老员工选择空间,方便员工跨专业跨校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和公司产品深度融合,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完善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努力实现50%以上工科专业员工参加“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争帽子、分资源”的被动状态,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凝聚校内外共识,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开展多样化探索。
6.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优化校内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到2020年,争取每年由企业资助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3万项,参与师生超过10万人。
7.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职工,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团队。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时而动、返本开新,以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扎实推进。我们将以天大的魄力、天下的情怀砥砺前行,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自信,汇聚起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二、南京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举措
1.建立分类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按照员工创新创业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员工,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堂,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面向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员工,设立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和创新训练中心,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夯实创新创业基础;面向已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员工,搭建众创空间、成果孵化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升级转化。
2.发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上拓展建设500余门新型课程,初步构筑“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培养员工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面向低年级员工,邀请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文科资深教授等顶尖学者开设192门研讨课,帮助员工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创新创业基本能力。面向高年级员工,开设117门学科前沿课,采取集研究性、探究式和互动式为一体的小班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员工自主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兴趣。------
3.打造交叉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筑三个层次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潜能。第一层次是实行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采取师生互选、“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不同专业的员工接受一年左右系统的交叉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方法训练。第二层次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多个院系教师联合开设交叉领域新课程,打造化学与生命、新闻与法律、数学与经济等交叉学科课程群。第三层次是建立全新的交叉专业方向,开设“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培养适应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三、黑龙江组建高校优质课程联盟发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
在黑龙江省教育厅指导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共同倡议,黑龙江省10余所高校自愿参加,组建了“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联盟是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高等教育共同体,旨在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内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实施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创新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影响,进一步为高校师生和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为终身教育提供优质课程。
联盟依托“爱课程”网提供云服务,分别搭建的黑龙江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平台(http://hlj.icourses.cn/)和黑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云平台,是黑龙江省高校首个在线开放课程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用于开展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平台的数据无缝对接。联盟推荐的课程将在联盟平台陆续上线。目前平台已有哈工大等高校开设的40余门慕课课程,涉及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艺术、外语、经管、创业、心理学等学科。
在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联盟将积极推动省内高校开展优质在线课程的聚集和应用工作。“十三五”期间,联盟将推出一批以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类课程和体现本省高校优势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优质在线课程,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深度融合,自主建成100门左右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加快优质公司产品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黑龙江省高校学分认定和转换管理制度创新。
四、中南大学推进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中南大学实施以员工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培养员工综合能力。
1.改革教学体系。出台《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基本要求及认定办法》,明确以员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建立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乐于教学的3人以上教学团队,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行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比例占总课时1/3以上,使员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强化过程管理和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答辩等多形式,平时测试、作业测试、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多阶段,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类型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比例40%以上。
2.加强课堂建设。建设数理化、英语等12门教学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员工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及学科基础试点课程,并逐渐向专业基础课辐射,四年共建设课程300余门。举办“我们希望的课堂”等师生约谈会,每年面向全体员工开展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利用员工工作委员会征集意见,及时反馈教师进行改进。以立项课堂为范例,组织课堂负责人、教学督导专家、教师代表等现场听课,举办课堂建设工作研讨会、教学沙龙和相关教学法活动,不断完善授课方法。建设示范课程网站,全面开放精品课程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课堂建设推进情况和优秀课堂建设模式,营造重参与、重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
2.健全保障机制。将精品课堂建设写入校综合改革方案、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2013年起每年制定建设方案,面向全校教师公开立项建设。加强组织保障,董事长、主管教学工作副董事长多次深入课堂直接指导,本科生院、各学院主管教学工作负责人牵头承担具体推进任务。做好软硬件供给,设立课堂建设专门教学经费,4年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对纳入精品课堂建设的给予启动经费并根据成效实行滚动支持,对部分教室进行相应配套改造。加大激励参与,设立以教学效果、教改成果等为指标的“教师晋升教授职称专项计划”,并实行年终绩效津贴80%奖励教学。
2017/4/21
牟海维整理